身為炎黃子孫,素有愛國思想情操。千百年來,為什麼我們一直紀念屈原,將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並將這個民俗從眾屈原故里一直延續至今。這是因為屈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他的身上一直貼著愛國的標籤。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就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求索精神,至此屈原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大家再看國字結構,“國”的初文是“或”,也即是“域”的古字,這也告訴我們國是有界限的,其有地域之分,我們當珍惜老祖宗傳承的每一寸土地,那壯麗的山河,那巍巍的高山,那遼闊的海岸線,都是我們各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就像歌曲所唱的一樣,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也之所以詩人艾青這樣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含滿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國土地問題上,愛國旗幟是這樣鮮明,不容許任何人過來踐踏,更不應允我們任何人變賣!
這也正是為什麼那些戰士,堅毅著崗位守衛著邊疆,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熾腔熱血的胸膛裝著一個國字。海天長空有他們穿梭的背影,懸崖峭壁有他們深深的足跡,大漠孤煙有他們堅毅的目光,冰雪高源有他們忠誠的痕跡。
當然我們更多民眾未必去守邊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更多的是活躍在自個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自身和家庭創造財富,減少國家負擔,顯然這都是愛國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說明愛國與愛崗敬業是相聯絡的,設想一個翫忽職守的人,一個對本職工作都不敬業的人,一個貪贓枉法的人,是沒有權利說愛國的。
我們再進一步解析這個國字,其內有一“王”,這個寓意不難理解,任何國都是需要領導者的,在古代就是國君,此也正所謂國不能一日無主,當前社會在變革,而我們國家,這個領導者正是黨的組織,其理應受到民眾的擁護,此是愛國之根本,任何的出賣和褻瀆,渙散和削弱組織,都是對國的背叛。雖是和平年代,但也得提防國外不良的滲透,特別是在重要職位上,倘若一個人忘了初心,貪圖安逸享受,其也容易被他人利用,賣國求榮,到頭來,富貴終究是水中月,鏡中花,叛國之人,終會被唾棄!
另外,與國最緊密的組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家,也就是國家。我們常說家國情懷,國仇家恨,也就是這個道理。有國才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正如孟子所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也就說一個真正愛國的人,首先是愛家的,而愛家的基礎則又來自其個人的修身。如果一個人,對家庭都沒有基本擔當,對家庭都沒有飽含深情,自然就不能期許他有愛國的胸懷。同理延伸,一個對家有責任的人,自會修養自已的品性,這也正是古代賢德,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愛國它要求每個國人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品行,泱泱大國,唯有德能感之,唯有道能整合萬物,唯有識能挽回曲直;相反對一個品格拙劣的人,他喊的愛國旗幟再響亮,我們也是有理由懷疑其動機和不純的目的。阿偉在這裡,特別告誡的與大家說,善良的人們,應該警惕愛國的旗幟,被性格有缺陷的人高舉,倘若沒有擦亮雙眼,這種旗幟則容易,將接我們帶入完全相反的,想要生活的對立面。
上面說到愛國與愛家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當然一個愛國的人,不僅眷顧家業,對同胞和人民也是極具同情和悲憫之心,國說到底只是個籠統的範疇,民才是它的血肉主體啊。體恤民眾的疾苦,為民解憂,為人民謀福利,善解民意這些都正是是愛國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這個邏輯我想不難理解。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全球一體化勢在必行,愛國之理念當與時俱進,"拿來主義"是時候需要多讀幾遍了,不是什麼東西都需要拿來,得自已辨別。你可以買洋貨,但沒必要以擁有洋產品為炫耀的資本,當然我們也沒必要一味做“送去主義”,我們可以輸送出中華傳統文化,建立起一帶一路的紐帶,但沒必要送去民族內訌的撕裂聲。
愛國不只是口號,更多是實踐,它要求我們必須要有獨立的思考力和觀察力,絕不能人云亦云,但也不能割裂式的標新立異,這個實踐對國人更多的要求不僅需要科技創新,也需要體制創新,也需要文化和文藝創新,把實踐根植於炎黃子孫共同的血脈中去,把國運折射到世人所有民眾的悲苦去。愛國自會有了全新的定義!
作者:阿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