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叫“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誰能想到,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陝西走出了一大批成果卓然的作家,形成了文壇上赫赫有名的“陝軍東征”事件。
這是怎麼回事呢?
1993年,陝西作家高建群出版了自己在掛職黃陵縣委副書記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這部書是高建群的代表作之一,呈現了陝北邊陲民族融合的歷史程序和一代又一代人波瀾壯闊的奮鬥史的,被譽為陝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
那時候,有名氣的作家在出版書籍後,總是會開一場作品研討會,邀請一群文學評論家來點評一番,再在各家媒體發幾篇新聞稿,擴大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高建群把作品研討會放在京城舉行,地點是位於朝陽區大雅寶衚衕1號的某招待所會議室,時間是1993年5月19日。
5月19日早晨,一群作家、評論家紛紛往招待所會議室趕,擠在一部電梯裡往上行。文學是一個圈,大家在一個圈裡混了許多年,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在電梯裡三言兩語地聊起來了。這時候,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何振邦見電梯裡有好幾位陝西作家,笑著說:“你們陝西人可真厲害,聽說都在寫長篇。好傢伙,是不是想來個揮馬東征呀?”
原來,在上世紀90年代初,陝西作家異軍突起,在北京出版了許多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光是在1993年,就有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京夫的《八里情仇》出版,在文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隨後舉行的《最後一個匈奴》上,評論家們借這部作品為由頭,又盛讚了一番陝西文學界。
當天,參加作品研討會的有一位記者,是來自《光明日報》的韓小蕙。韓小蕙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供職於《光明日報》期間,既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散文作家。她曾經獲得過中國新聞界最高榮譽韜奮新聞獎、首屆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優秀編輯獎等。韓小蕙開會回家後,回想起何振邦在電梯裡說的話,不禁靈機一動,以《陝軍東征》為標題,寫了一篇新聞,發表在5月25日《光明日報》第二版頭條。
《光明日報》是一家很有影響力的報紙,擁有廣大的讀者群。《陝軍東征》這篇新聞出來後,很快就引爆了京城的文學圈。“陝軍東征”的說法不脛而走。
當時陝西省的宣傳部長叫王巨才,他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曾經當過報社記者、編輯,長期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對文學界的一舉一動都很關注。他看到《陝軍東征》這篇文章後,當即簽字批示,由《陝西日報》全文轉載。
韓小蕙在《陝軍東征》新聞裡只提到高建群、陳忠實、賈平凹、京夫4位作家,陝西省在轉載時加上了同年出版長篇小說《熱愛命運》的陝西作家程海,人們統稱為陝西作家“五虎上將”。
那時候,“炒作”的概念才剛剛出現。“陝軍東征”說法出來後,出版社、媒體界、文學圈推波助瀾,一時間,報紙、書攤上,到處都是“陝軍東征”的口號和宣傳廣告。今天出版的當代文學史教科書,也承認“陝軍東征”的說法“產生了空前的轟動效應”。
既然有了轟動效益,受益最大的當然是5位作家了。他們出版的這5部書,都成為銷量超過100萬冊的暢銷書。賈平凹的《廢都》更是在2年內賣了1200萬冊。許多書商都是開著車和成捆的現錢,直接到出版社拉書。
那麼,“陝軍東征”的主角,又是怎麼評論這件事呢?
“陝西作家大部分從農村進入城市,生活紮實,但在傷痕文學時期,並不冒尖。進入九十年代前後,沒有人組織、沒有人策劃,大家都在埋頭寫作,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冒出幾部長篇,就像拳頭攥在一起,這回人家都承認咱陝西強了一回。”2012年,賈平凹在接受《華商報》記者郝建國採訪時說。
高建群則把“陝軍東征”評論為文學“最後的輝煌”。
他說:“在那之後,文學徹底疲軟,而進入21世紀後,文學又被邊緣化,從此再也沒有翻起身來,所以我說這叫最後的輝煌,這是令人懷念的文學的全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