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環境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慢慢的成為了一個演員。
好的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雖然未來也會遇到挫折與難受的事情,但總體他們的人生出演的是喜劇。
而對於那些生長在不好的原生家庭當中的孩子,不自覺地都在飾演悲劇的角色,自我掙扎,不信自己也不信別人。對他們而言,很小的一件事情都會特別的敏感,需要在心裡面反覆斟酌,反彈、轉移麻痺,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換句話說,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習慣性的舔傷口,習慣性的出現悲劇的畫面。
當然這就意味著習慣性的讓自己不舒服,甚至痛苦地要死。這就是強迫性重複,因為從小的心理就被悲傷的情緒不斷的刺激,漸漸的成為一種慣性,所以他的憂患意識特別強。
而憂患意識也對應著是敏感,敏感也可以對應的是細膩,細膩的背後是恐懼和害怕,或者說是不知所措。因此,不同的孩子在成長中學會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
比方說從小缺愛的孩子,他們在外界表演的角色就是一隻花蝴蝶,或者說是一隻孔雀,他們會不斷的去表現自己,讓他人去認可他,給他掌聲。這樣他們才會有力量,和有勇氣慢慢的生存下去。
當然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比方說有些人表現的特別的自私,那麼他扮演的角色似乎就是一隻野豬,到處找東西吃,也不允許別人跟他搶。
抑或是自卑的討好表現形式,把別人的錯誤當成自己的枷鎖,迴圈反芻自我攻擊,在倉鼠與刺蝟之間來回轉換。
所以不管是花蝴蝶、野豬,還是倉鼠與刺蝟,這背後都是他們的生存法則,而生存法則的背後都藏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對自己的理解。這些理解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