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聯重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釋出會,高調展示旗下系列新能源產品。三一重卡作為行業電動化起步早的品牌,則收穫新能源戰略合作大單,完成了首批車輛的交付……從單一產品的研發,到著眼於整個產業的發展,意味著“工程機械湘軍”在加速邁進新能源時代。
11月26日,中聯重科新能源產品及碳纖維複合材料新技術釋出會在麓谷舉行。
從單品研發生產
向產業化發展
工程機械產品電動化,長沙工程機械品牌早有投入和研發。
2020年5月,全球首臺純電動起重機在中聯重科下線。這臺25噸噸位的汽車起重機,實現了上裝及底盤全部“純電動”,能源成本僅為同級燃油產品的35%,被讚譽為工程機械版“Z斯拉”。
5月7日,一臺25噸極光綠純電動汽車起重機在長沙中聯重科泉塘工業園下線,這是中國以及全球首臺純電動汽車起重機。
去年10月,三一首批純電動攪拌車交付到雲南客戶手上,續航里程250千米,單車充滿電時間僅為2.5個小時,推動當地攪拌行業進入電氣化時代。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照進了“工程機械湘軍”在新能源領域的夢想,加速了探索的步伐。
11月底,中聯重科舉辦的新能源產品及碳纖維複合材料新技術釋出會上,“Z斯拉”如同“帶頭大哥”,帶領著該品牌旗下起重機、泵車、攪拌車、高空作業平臺、應急裝備、挖掘機械、礦機、重型底盤等8大系列的新能源產品,進行集中亮相,展現了中聯重科的新能源產品,從高空作業平臺“小個頭”,到礦用裝置“大塊頭”的全覆蓋。其中不乏全球首款產品,例如,全球首款純電動泵車、全球首款60米級別的混合動力泵車、全球最大118噸非公路純電動寬體自卸車等。
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噸位純電動寬體自卸車。
今年6月,三一首臺氫燃料重卡在長沙下線,三一重卡邁入氫能源重卡賽道。近年來,該品牌加速在電動化、智慧化領域的創新,集中推出30餘款新能源產品,涵蓋純電、換電、氫燃料3大補能路線,並實現了電機、電驅、電池等三大件的自主開發。
無論是研發的力度,產品推出的進度,還是市場的反饋,都能反映出,長沙工程機械行業在新能源領域,已從單一產品銷售向產業化發展。中聯重科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付玲介紹,到2025年,公司將實現新能源產品全系列化,產品使用過程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25%,產品能耗比2020年降低20%,實現100%綠色化工廠。
中聯重科新能源挖掘機首次亮相。
“藍海市場”下的
必然選擇
在工程機械企業看來,邁進新能源時代,是必然的選擇。
政策層面傳導的產業發展趨勢,宏觀上引導企業加入到工程機械新能源產業化的程序中。
工程機械產品的能源主要是柴油。柴油機燃燒效率只有35%~40%。柴油機作為主要動力,既造成能源浪費,也汙染環境。從國四到國六,從排放標準的要求提高來看,我國對於非道路工程機械的排放要求越來越嚴格,工程機械產品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更嚴峻。
中聯重科新能源應急裝備。
2020年下半年出臺的《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計劃》明確,促進新能源重卡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純電動工程機械。該政策釋出,加快推進工程機械和重卡電動化。今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進一步加快各企業加入產品電動化行列的步伐。
從使用者端來看,電動化產品減少的運營成本,極具誘惑。而這或將決定市場對於品牌的選擇。工程機械品牌意識到,趨勢一旦形成,下好先手棋才能成為領跑者。
使用傳統的工程機械產品與使用新能源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有著怎樣的區別?付玲舉了一個例子,以混凝土泵車為例,若設計融合“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技術的未來產品與燃油泵車相比,能耗成本減少50%,碳排放減少60噸/年臺,使用成本節省25萬元/年。如果按照一臺泵車的營業週期計算,它為客戶節省的能耗將是百餘萬元。
中聯重科完全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
初步統計,我國目前國內工程機械主要產品保有量超過800萬臺,並以每年超40萬臺的速度增長,而目前新能源工程產品的滲透率不足1%,在這片“藍海市場”,各大品牌都有充分的施展機會。
行業專家預計,兩年後,主要工程機械廠商均會推出其主力電動化產品,預計到2025年,混凝土攪拌車、渣土車、挖掘機和裝載機四類工程用車電動化產品銷量合計12萬臺,滲透率將提高到25%。
雙“新”閃耀 中聯重科綠色智造引領行業風向
2021年11月26日,中聯重科新能源產品及碳纖維複合材料新技術釋出會在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舉行,8大系列16臺新能源產品集中亮相。此次釋出會,同時釋出了行業首款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充分展示了中聯重科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全球領先的技術優勢,以及引領行業綠色發展的雄厚實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會長祁俊,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魯先華等出席。
新能源產品“大閱兵” 展示硬核實力
“率先出場的是25噸純電動汽車起重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Z斯拉’。”循著主持人的講解詞,一臺臺中聯重科新能源產品陸續閃耀登場。既有已名揚海內外的全球首臺純電動汽車起重機,也有當日首次亮相的新品,包括全球首款純電動泵車、全球首款60米級別的混合動力泵車、全球最大118噸非公路純電動寬體自卸車等,覆蓋起重機、泵車、攪拌車、高空作業平臺、應急裝備、挖掘機械、礦機、重型底盤等8大系列,產品採用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多類新能源組合。覆蓋全系列的新能源產品、以及新能源應用的多元組合,充分彰顯了中聯重科引領行業綠色發展的技術實力。
作為新能源裝備,其顯著的優勢便是綠色環保、節能減排。但工程機械新能源產品則因其“塊頭大”、動力需求大、應用工況複雜等特點需攻克多個難題。中聯重科透過創新研發,新能源產品實現了從高空作業平臺“小個頭”到礦用裝置“大塊頭”的全覆蓋。
以ZT118EV自卸車為例,該產品是中聯重科打造的非公路純電動寬體自卸車,載重量75噸,是全球最大噸位純電動寬體自卸車,整車採用無動力中斷雙電機串聯驅動,峰值功率高達620千瓦,動力強勁,最高車速50公里/小時,最大爬坡度36%。全車線控,可搭載無人駕駛技術實現礦區場景下裝、運、卸全流程自主作業,有效助力綠色智慧礦山建設。
中聯重科卓越的新能源應用技術更是受到了市場的認可。2019年4月,中聯重科率先行業釋出了鋰電新能源高空作業平臺產品,並實現量產。隨後,新能源產品覆蓋剪叉、曲臂式、直臂式全系列超20款,廣銷海內外市場。活動當天,全球首款40米級電動直臂式高空作業平臺——ZT40JE-V在中聯重科智慧高機工業園正式下線。據瞭解,今年以來,公司新能源高空作業平臺產品銷售額佔比約60%。
碳纖維複合材料自主研發 輕量化與智慧化深度結合
隨著紅幕的揭開,中聯重科打造的完全國產化碳纖維臂架泵車隆重亮相。中聯重科透過研發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碳纖維臂架設計、製造技術,不僅提升了產品的作業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還透過創新碳纖維複合材料-金屬混合結構,使其輕量化效能進一步提升;此外還深度結合輕量化與智慧化,實現了“骨頭裡面裝神經”。
據介紹,應用公司自主研發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金屬混合結構技術後,該產品臂架減重達35%。整車是44噸級的產品,但得益於輕量化技術加持,其最大布料高度達63米,是同噸位級別全球最長臂架泵車。中聯重科碳纖維複合材料-金屬混合結構新技術屬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全面國產化之後,相比進口碳纖維臂架,成本大幅降低,真正實現“用得起”。
“中聯重科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新技術另一個突破是,在結構中加入了晶片感測器,進行輕量化與智慧化的深度結合,在‘骨頭裡面裝神經’,可以對產品進行整體健康監測,為客戶提供預測性服務。”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延斌介紹。
“中聯重科碳纖維材料與工程機械產品有機結合,給工程機械裝備帶來‘輕’的革命;還將感測元件與複合材料融合,給新材料帶來‘智’的飛躍”,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給予了高度評價。
率先形成綠色發展路徑 引領“雙碳”新時代
當前,積極推動綠色創新發展,是國內裝備製造企業落實“雙碳”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持續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實現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貫徹“雙碳”戰略,中聯重科已形成了全面的綠色化發展路徑。
“中聯重科提出的綠色發展戰略,就是實現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化,達到對環境影響最小、對人體健康與社會危害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標,實現企業與客戶、社會與環境共創價值、共同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可持續發展”,中聯重科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付玲在報告中闡述道,並透露中聯重科建立了綠色設計、綠色製造、綠色管理等全面的綠色發展路徑,實現研發、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的綠色化。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會長祁俊表示,此次中聯重科率先發布系列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的新產品,標誌著中聯重科在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製造、綠色標準、綠色體系方面的探索實踐已經走在行業前列。希望公司保持戰略定力,持續引領行業的綠色轉型,為“美麗中國”奉獻更多的精品,帶動更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行業專家表示,在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要打造全球競爭力,實現由並跑到領跑的超越,就必須加速在綠色技術、綠色製造等領域實現新突破,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發展。中聯重科的綠色發展戰略展示了公司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積極踐行“雙碳”目標戰略的責任擔當,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能源、新技術成果,更彰顯了公司推動領軍行業綠色發展的技術實力。
◎來源:長沙晚報 高新麓谷
◎校審:劉武 趙英傑 徐放
我 就 知 道 你 “ 在 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