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聯想的事兒感覺有點熄火了,這裡只能蹭點末尾流量。不過今天這篇文章,並沒有深入探討聯想背後的是非的打算,僅僅只是以三文魚養殖為切入點,聊一聊中國頭部水產企業在新環境和新形勢下所選擇的發展路線。
這家企業就是聯想控股旗下的專注於農業和食品的佳沃食品(A股上市企業),這家在國內名不見經傳的水產業後來者,已經搖身一變,透過收購國內外知名水產企業,成功躋身全球頭部水產企業,填補了我國在國際水產巨頭俱樂部長期缺席的空白。
2019年,佳沃食品憑藉旗下的智利三文魚養殖企業Australias Seafoods、水產加工企業澳大利亞Kailis Bros和青島國星,躋身年收入超10億美元梯隊。而據相關媒體統計,2018年,全球僅有25家水產企業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當然,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佳沃的資料會失色不少。
在具體展開之前,不得不先說一說我國,這個全球水產養殖業“一哥”的尷尬處境。
家財萬貫,帶鱗的也不算
我國2020年養殖水產品總量為5212萬噸,佔全球養殖水產品總量的60%以上,妥妥的世界第一,但如果細看一下養殖結構圖的話,就會發現,這一哥的“水分”太大了。
5000萬噸裡面,有3000萬噸是以四大家魚等為主的淡水鯉科魚類,主要肩負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口糧的重任,雖然產量高,但經濟價值上不去。
2000萬噸是海產品,其中70%是貝類,12%是藻類,魚類只佔到8%,也就是170萬噸,產量並不高,而且雖然近幾年,像石斑魚、黃尾鰤、軍曹魚等中高階魚種的產量也開始上來,但大頭還是大黃魚、金鯧魚等中低端魚種,再加上內部競爭激烈,整體的經濟價值也不算太高。
淡水魚類養殖產量早已經遠超自然水域的捕撈量,可養殖的海產品,產量卻一直卡在了瓶頸處。170萬噸的年產量實在是不夠看,因為我國光一條帶魚的年捕撈量就接近100萬噸;北歐小國挪威每年的三文魚產量也已經接近120萬噸。
總結一句話,我國現階段水產業最大的問題:本該創造更多效益的海水養殖,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的同時,整體經濟效益和產量都沒有上去。
都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這句老話原本是用來吐槽傳統畜牧業吃力不掙錢的,可這話也同樣適用於現階段的中國水產養殖業,養魚,特別是養海水魚,並不比養豬養雞來得更輕鬆和賺錢。
由於參與門檻低,都是散戶參與者,而且整個行業缺乏規範,地方的管理也跟不上,再加上水產養殖業,特別是海水養殖業,本就是高風險行業,極端天氣和市場的不確定性給了養殖戶和企業埋了各種“雷”,養魚就像是炒股,賺大錢的少,你一天不離開,就不知道自己是虧是賺。
因為各種原因,我國的水產養殖業一直以來,走的基本是“粗放型”路線,發展靠摸索,啥賺錢搞啥,雖然發展時間也不算短了,但就是很難形成像挪威的三文魚養殖業那樣既有規模,又有行業規範的成熟型產業。
我國水產業積弱的另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缺乏頭部企業。在我國A股水產板塊中,10家水產品上市公司平均總市值不到30億元,市值總和還不及挪威三文魚巨頭美威市值的四分之一,真的是非常尷尬了。
更艱難的是,激烈的國內(海外)競爭依舊,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卻要面臨越來越嚴格的政府監管,比如重新規劃自然養殖區域和制定廢水排放規則等,而且隨著國內人口紅利的消失,直接導致了養殖成本的持續性上升。都說有挑戰就存在機遇,但在如此不利的大環境下,水產企業想要做大做強,路反而越走越窄,難度也越來越大。
花近10億美元,買下一整條三文魚全套產業鏈
聯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食品一上來,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很高的標準,目標是成為全球頭部的水產企業,當然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佳沃的選擇是買,買,買。
原因自然不全是因為最終控股方是聯想,而聯想就是靠收購發家的,實在是因為做水產不易,再加上佳沃本身並沒有一定的水產業基礎,只能靠資本收購來進行佈局。
佳沃食品最著名的一次收購,就要數2019年,斥9.22億美元巨資,全資收購智利大型三文魚生產商Australias Seafoods。這事兒在當時的水產圈那絕對是爆炸性的新聞,只是圈外的水花就小很多了,關注的人並不多。
既然要買,就肯定要買好的,佳沃選擇收購國外的三文魚養殖企業理由還是比較充分的,因為搞三文魚養殖,在養殖圈裡最賺錢。
特別是這兩年,三文魚因為疫情屢上頭條,讓很多國人都知道了這條充滿爭議的魚。拋開爭議不說,三文魚絕對是全球水產養殖業的明星魚種,妥妥的最賺錢的養殖魚類,沒有之一。
原因非常簡單粗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三文魚養殖業的門檻高。畢竟有合適的自然水域搞三文魚這種冷水魚的國家全球不超過10個,而真正搞起來,又有一定規模的就更少了。第二,三文魚不但有非常龐大的全球消費市場,而且增長潛力非常巨大。全球年消費量超過200萬噸,歐美國家佔據大頭,但中東、亞洲和拉美的部分國家正在成為新的增長的引擎,未來可期。
正因為市場增長空間大,在自然養殖水域日益緊張的當下,全球的三文魚養殖業正在朝陸基養殖和深遠海養殖這兩個“高難度”領域全力公關,以尋求在養殖規模上的突破。這也正說明傳統三文魚養殖業的發展已經趨於“飽和”,外來者想要入局,要麼選擇高難度的陸基養殖和深遠海養殖死磕,要麼就是花錢買現成的。
從客觀上講,佳沃選擇進入在確定進入三文魚養殖業並非是頭腦發熱之舉。佳沃的研究團隊確實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面對國內水產養殖業的尷尬現狀,實在是找不到下手的標的,看來看去,還是收購國外的三文魚養殖企業來得更加靠譜。
因為產業發展成熟,在國際上想要找到合適的收購標的並不容易。佳沃團隊曾在全球三文魚養殖一哥的挪威調研,發現那裡的企業不是規模太大,就是價格太貴,或者乾脆就是不賣,於是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一家智利的企業。
買虧了?能回本嗎?
其實在佳沃收購Australias Seafoods之前,國際上數得著的大型三文魚收購案例並不多,近10年裡只有兩個,一個是2014年,日本三菱重工集團以14億美元收購了當時全球排名第二的挪威三文魚養殖企業Cermaq公司96%的股份,另一個則是智利農業大亨Agrosuper在2018年,以8.5億收購智利本土最大的三文魚養殖企業AquaChili的交易。
如果進行簡單橫向比較的話,在很多人看來,佳沃的這筆收購,大有買貴了的嫌疑,可收購三文魚養殖企業畢竟不是買白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裡就不再深入探討。不過,佳沃的這筆生意,從目前來看,後續發展得還算順利。
佳沃在2019年完成對智利三文魚養殖企業Australias Seafoods的收購,到今年第三季度成功實現盈利,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殊為不易,不過這也證明三文魚確實是當今水產業的王牌。
很多小夥伴會問佳沃這錢花得值不值?至少在目前看來,如果好好搞,完全有回本進而大賺的可能,因為中國在全球各大三文魚養殖巨頭看來,完全是一塊“肥肉”。
我國作為新興三文魚消費市場的代表,增長空間大就不用多說了,而本身又沒有適宜的自然養殖環境,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市場上的三文魚基本都只能依靠進口。
雖然外資已經開始在我們國內佈局,在寧波的象山的北歐陸基養殖場最快能在2023年向長三角地區供應商三文魚;我國著名的 “深藍一號”深遠海養殖網箱也已經在“黃海冷水團”成功養出了三文魚,但這兩者想要實現量產,還有待時日。
而聯想佳沃手裡的牌明顯更具優勢。手握一家大型的三文魚養殖企業,背後是一整條三文魚產業鏈,而且企業邊上就是傳統的三文魚消費大國美國,繼續深耕美國市場並進一步開發中國市場基本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操作,只要不出啥太大的問題,魚基本是不愁賣的。佳沃以三文魚為依託,展開它的全球化戰略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不是沒有風險。
打造“中字頭”水產巨頭,路漫漫
聯想佳沃打算透過收購國內外的水產企業來佈局自己的進階之路顯然並不是一條捷徑,天底下沒有光靠花錢就能搞定的買賣。
在疫情持續肆虐的當下,佳沃手中靠收購獲得的三張牌裡,表現最好的是智利的Australias Seafoods,畢竟公司已經開始盈利,而且未來可期,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來自養殖過程中的風險和來自智利政府的政策的不確定性,畢竟不是在自己國家的企業,風險也會被成倍放大。
收購水產加工企業澳大利亞Kailis Bros,佳沃當初看中的,就是澳大利亞優質水產品在中國高階市場上的表現,但現在中澳之間的那些事兒早就影響到了水產品貿易,這事兒在決定收購之時怎麼也預料不到的。
本土的水產加工企業青島國星現在的麻煩也不小。我國北方作為全球白魚市場重要的加工中心,無論是原料魚的進口還是成品魚的出口,都深受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將隨著疫情的持續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花錢一時爽,但最後還是得迴歸經營,還是得面對經營過程中所要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聯想佳沃看著是正在走一條悲壯的“曲線救國”之路,其實說到底生意就是生意,生意好與不好,其實跟國家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吧!